🧠我把 AI 當成人,是為了減少認知跟學習的負擔

把 AI 工具當作人來互動,可以減少認知與學習負擔。分享我怎麼用與人互動的直覺與管理經驗,更有效使用 AI 工具。

這幾年 AI 工具蓬勃發展,我一直用「如果這些 AI 其實是人的話,它的表現算好還是不好」這樣的視角來評價和判斷它們。主要原因是,這樣做能有效降低認知負荷跟學習負擔。

以下舉幾個例子。

用直覺判斷 AI 的聰明程度

心理學上,要判斷一個人的智商或是在某項專業領域的能力,需要標準化的測驗,以及嚴格的變量控制。最終得到一個可以用來比較的分數。

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並不會用這些工具,而是自然而然地透過對話和觀察反應,來判斷一個人的專業能力或聰明程度。在很短的接觸時間,就能產生一個大概的印象。

這種人類基本上都會有的技能,用在對話型的 AI 上面也很直覺。AI 的反應快不快、有沒有理解我們的意思、有沒有做出正確的回應,如果運用人與人互動的直覺,可以讓我們減輕很多思考負擔。

你不需要像研究人員,準備標準化測試來檢驗 AI,只要用自己熟悉的主題跟它們聊聊,就可以在對話中判斷它的水準。

反應速度透露智慧線索

反應速度是心理學中常常用來判斷人們智力高低的一項指標。一個人思考時,他是不假思索就給答覆,還是想了一下才回答?我們很容易觀察到這些速度差異,也感受得到某些問題,對方花了更多腦力去反應。

而使用 AI 工具時,反應速度也可以是很自然能夠感受的指標。有些對話模型幾乎不假思索就會吐出結果,有些會經過所謂的思維鏈或思考過程。我們可以用跟人對話的臨場反應來判斷這個 AI 花了多少「腦力」,或是它在快速反應的情況下答得好不好。

比如說我剛接觸 Cursor 時,因為它的 Tab Completion 很精準而且非常快速,好像猜得到我要做什麼事情,就像有讀心術一般!這些表現就讓我對它的「聰明」留下深刻印象。

值得注意的是,AI 工具的反應速度當然有很多的影響因素。輸入的內容、模型的訓練、工具設計,乃至於當前算力有多少,都會影響所謂的「反應時間」。不過人也是一樣的,在不同條件下(例如精神好 vs 沒睡飽)的反應也大不相同。

所以,我並不是要拿對 AI 反應的直覺,當作判斷 AI 工具本身能力的指標。而是「這個 AI 工具現在的表現,能不能幫助我完成需要的工作」。這個直覺判斷,跟把一項工作能否交代給某人,基本相同。

管理技能的無縫轉移

在使用 Cursor Agent 以及後來的 Claude Code 這些 AI agent 工具時,我發現它們能掌握的範圍越來越廣,寫得越來越好。所以,人機之間的角色逐漸變換,我負責下指令跟檢驗成果,而讓 AI 主要擔任撰寫程式碼的工作。

這些經驗讓我直接想起當工程師主管時的角色轉換。從一個自己寫程式的工程師變成要指揮、帶領其他人一起完成專案。我有分派工作的權限跟責任,並且負責團隊的工作流程規劃跟把控。而 code review 與回覆意見,越來越佔據工作時間。

這些帶團隊的技能跟工作流程,到了在用 AI Agent 時,對我來說根本是一模一樣的。我完全可以用帶人類團隊的技能來帶 AI、教 AI 學會我(們)團隊的開發規範。

從 Claude Code 目前的能力水準,我預測未來軟體工程師會有越來越多機會變成上述這種「AI 管理職」的角色。不管你喜不喜歡管人,管理 AI 的工作狀況可能都是未來職涯上跑不掉的事情了。

團隊新人與 AI Agent 的導入邏輯

在軟體開發團隊有新人加入時,比較好的團隊會有文件與資深工程師作為教練,讓新人可以快速上手。比較沒經驗的團隊,則可能把權限開給新人以後,讓他自己去研究。

同樣的,在把專案導入 AI Agent 時,公認比較好的作法也是準備好專案介紹的文章、團隊開發規範的文件。Cursor 的 .cursorrules、Claude Code 的 CLAUDE.md、ChatGPT 的 AGENTS.md 都是這樣的東西。其實內容跟新人 onboarding 的文件,本質上大同小異。

如果手邊的專案沒有這些文件,在導入 AI Agent 時,至少也會先叫他分析現況,整理一些文件。這就跟叫新人自己去研究、寫寫筆記,是一樣的過程。而且我們還會去根據它/他整理地怎樣,多少就可以判斷掌握程度與能力。

你看,新人 onboard 跟把 AI Agent 導入專案,所需要的文件跟流程非常相似。評估他們表現也能夠用相同的方法。所以,若你具備讓新人快速上手的能力的話,導入 AI Agent 應該一點也不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