🗜️只給我講 20 分鐘?限制條件反而成就佳作
挑戰自己用一句話表達一個觀念,雖然很痛苦,但是會迫使你真正思考、學得更深。
這次 iPlayground 有個我感受很深的講者幕後故事,與對應的道理:人們在一些限制條件下,往往能產生更好的表現。
Paul 的演講比試聽時感覺好上 10 倍
Paul 是倒數第二位講者,在我之前。他的題目是「Learning Engineering for Software Engineers」,是很有深度的主題。
我十分欣賞他在台上的表現,把複雜的學習工程介紹清楚、侃侃而談。相信聽眾能感受到,這個主題底下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內容,並且被他的自信所吸引。
這場研討會由於整體時間的限制,許多場次只有 20 分鐘。對於有很多內容的講者來說,是極大的挑戰。為了確保演講品質,我約了幾位講者進行演練,其中就包括 Paul。
演練的時候,Paul 十分苦惱。他表示,已經砍掉 2/3 想講的東西,但內容還是太長。我們試聽的幾位朋友給了他許多參考意見,老實說我有點擔心,但也只能期待他本人做出最佳取捨。
而最終版本,我驚訝地發現,聽起來感覺比試講時好上 10 倍。是由節奏、概念轉換、投影片的字數與頁數的刪減,以及台風,共同組成的效果。
對於創作者來說,有太多想法要表達,卻因為長度限制,不得不刪減,是很痛苦的過程。但是這種限制,反而使得最終成果被逼著成為最有重點、最好理解的版本。
其實我也是
我第一次在準備試講時產生了 12,000 的逐字稿,可以講滿一個小時。即便去掉口語也有 8,000 字,但最後版本不到 5,000 字。
我刪掉了很多不必要的鋪陳與舉例,但是重點反而更凸顯了。逼著自己抓住聽眾每一秒注意力而濃縮出的版本,遠比剛開始的長篇大論好得多。
有沒有辦法用一句話描述這件事物是什麼?
「用限制來產生更好結果」的道理,在 iPlayground 其他角落也上演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