⚡️探究 iPhone 的 USB 速度對開發體驗的影響:求知策略與總結
系列文章的總結:從測速方法到 AI 趨勢,從個人體驗到團隊效率。 最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,而是透過實驗來討論與決策的工程師思維。
我們在前言談到了 USB 速率與插線開發的問題,第二篇與第三篇分別談到網路測速與 USB 測速的具體步驟與實測數據。第四篇文章談到傳輸介面與速率對於常見開發操作的實際影響,甚至錄了影片示範。
第五篇文章中,我談到了在 iPhone 上運行 AI 模型的發展趨勢,包括我與 Mattt 針對 Hugging Face 的對話。發文當天晚上,Hugging Face 就推出了 Swift Transformers(請參考 Apple 開發者週報 #248)。這些舉動都強化了我說開發者選購 iPhone 需要考慮高速傳輸機制的論點。
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,我想談一下重要學習點,以及一些延伸思考。第一個想談的是:求知的策略。
求知的策略
除了前面那些測試數據、測速軟體的操作、甚至實驗結論以外,我更希望讓讀者領略到的,是面對有爭議或是缺乏共識的技術話題時,能夠提供其他人能夠重複操作實驗的方法步驟,作為討論基礎。
人們在網路上提出看法,往往是基於自己的經驗與知識,這並沒有錯。但是如果能夠一併提供得到答案的步驟,以及自己的實驗數據,能夠讓更多人學到求知的方法,而不只是答案本身。
不但如此,我在寫這些文章的過程中,為了要教大家,所以就更深入地了解了 iperf、usbmuxd、Swift Transformers 等技術。在分享時,收穫最多的永遠是自己。
乘數效應,以及花公司的錢
還有一件事情想說:個人開發者與企業工作效率的需求是不一樣的。因為公司的人多、自動化場景多,所以一個動作需要多花幾秒,很容易被放大。
個人開發時候,相較於要買一台新 iPhone Pro 的高昂成本,多等個幾秒在忍受範圍。但是,經營公司時,在設備上節省的成本,很容易就會浪費在軟體開發人力成本(時間)上。比如某個開發操作每次要多花 30 秒等待時間,乘上每人、每天重複的次數,累積起來就不得了了。
因此,如果我的角色是 iOS team lead 或是自己開公司雇用 iOS 工程師,會要求採購 15 Pro 以上機種作為開發機、購買 USB 3線材,並且要求同事們插上 USB 線來開發。
我認為上班族工程師應該蒐集需求證據,來要求公司提供設備。讓公司出錢來使自己工作更輕鬆,難道不是軟體工程師該掌握的生存之道嗎?有機會我會多談這類策略議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