🚀 重大更新:iOS Developer+ 正式更名為「13+」

我把 iOS Developer+ 改名了,現在叫「13+」。 乍看好像「拋棄」了 iOS 開發。實際上,我本來寫作的重點就是 AI 工具、學習方法、職涯思考。 改名是修正,也是我個人品牌的全新出發點。 歡迎訂閱與轉發,不是 iOS 開發者也歡迎,感謝支持!

親愛的讀者,你好!

我想跟你說明一個重要的變化:iOS Developer+ 專欄正式更名為「13+」

⚡TL;DR

  • iOS Developer+ 改名為 13+,更貼近我一直以來分享的內容核心:AI 工具、軟體職涯、自我學習,而不僅限於 iOS 技術
  • 網址從 iosdeveloper.plus 換到 ethanhuang13.plus,舊連結會自動轉址
  • 會員權益完全不變
  • AI 工具及工程師的因應,本來就是我開啟這個專欄的初衷,也會持續分享相關議題
  • 將會開展「學習使用 AI 工具來學習」的實驗並分享心得
  • 雖然專欄改名,但我的日常工作還是以 iOS 開發為主
  • 歡迎訂閱與宣傳(透過 Patreonvocus

💭為什麼要改名?誠實面對現實

過去幾個月來,我發現自己在專欄裡分享的內容,很大比例都放在 AI 工具使用職涯建議,與 iOS 開發技術本身沒有直接關係的主題上。

讀者應該看得出來,我寫文章滿隨心所欲的。雖然會有系列主題規劃,但打開寫作工具時,通常還是看當下的心情,或是目前最有興趣想討論的主題。

從最近幾個月寫出的文章來看,我覺得用「iOS Developer+」這個名稱已經不太合適了。

與其說這是一個分享 iOS 技術為主的專欄,不如說它更像是我身為資深工程師,在使用 AI 工具、工作流程、iOS 技術、職場經驗等主題的分享平台。特別是一些比較深入、個人的思考見解。

所以這個專欄,更像是以 13 我個人為出發點的各種分享,而不只是 iOS 開發。也就是說,這是我的個人品牌。

許多朋友一開始可能是因為想接觸 iOS 的深入技術而開始訂閱。但我相信,持續訂閱下來的朋友,應該是支持我目前寫作的內容方向。畢竟,如果發現我寫的東西跟期待不同,可能就取消訂閱了。

對我來說,這個專欄最重要的核心是:我能夠把一些深入思考的內容,或是一些寶貴的經驗跟大家分享。 我會分享的東西,都是覺得對讀者會有幫助的,哪怕跟讀者的期待可能有所不同。

這次改名,更像是誠實地面對自己會寫出什麼文章內容,而做的事後修正。就像是軟體專案在開發的過程中,要不斷依照實際狀況調整架構以及 refactor。

📱iOS 開發依然是我的日常

我要澄清一點:我對 iOS 開發的關注並沒有減少。沒有「轉職」或「放棄」iOS,反而是透過 AI 工具,讓我更有效率地持續進行 iOS 開發與教學。

比如說,我最近在幫 iPlayground 研討會開發他們的 iOS App,運用多年的 SwiftUI 跟 TCA 經驗,搭配 AI 工具。這個開發過程我有在 YouTube 頻道「iOS 開發配飯吃」上直播,並剪成影片,也歡迎前往觀看

即便我在「13+」大量分享 AI 工具心得,但大半日常工作還是在 iOS 專案的開發上,或是 iOS 技術的教學。

🤖關於 AI 的思考就是分享動機

為什麼「13+」會寫很多 AI 工具相關的文章呢?幫各位複習一下

我開始做 iOS Developer+ 付費會員的契機,就是玩過 Cursor 以後,對於 AI 工具輔助軟體開發有了全新的認識,非常想要分享。

是的,看到 AI 工具的實力,就是我開啟這個專欄的契機。當然,整個專欄的內容不僅限於 AI 相關,但是主軸肯定跟 AI 脫離不了關係。

讀者朋友們對 AI 工具的接觸程度不同。一定有些人比我還會用。也可能在職場上沒有太多機會使用這些工具,因為公司政策,或是還沒想到合適的使用場景。

不管熟悉程度如何,都沒關係,因為我認為對於所有讀者來說,這些主題都會有幫助:

  • 面對 AI 工具迅速發展,資深工程師(我)怎麼看待軟體工程師職涯的變化與調適。包含學習策略與心態上
  • 一些 AI 工具技術的踩坑經驗與綜合性評論。這方面的分享,很適合那些自己有 AI 工具使用經驗,想要參考其他人是怎麼使用,作為對照
  • 培養軟技能方面的提醒,尤其是不容易被 AI 取代的人性層面價值
  • 一些你可能沒有想到的 AI 工具使用方法

我自認為在 AI 方面的思考滿多的,不只是在使用工具而已。比如🧠把 AI 當成人來減少學習負擔,或是探討 ⛰️ AI 時代更值得追求的四件事,以及💪如何不因 AI 而焦慮。相信這些文章多少對於讀者在面對 AI 的衝擊,有所幫助。

我不想把重點放在特定 AI 工具如何使用的教學上,因為變化太快。倒是建議讀者自行多多嘗試,然後跟我的經驗分享做對照。

🧪新嘗試:使用 AI 工具來學習

關於「學習 SwiftUI」這本書,我之前寫到第四章就停下來了。那時候越寫越覺得準備不足,又接近 WWDC,我覺得很快就會被翻掉。果然後來 Apple 推出了很多新東西,包括 Liquid Glass。

但除此之外,那個寫作計劃還有一個致命缺陷:如果現在要談任何學習主題,不把 AI 放進去討論,就很容易變成過時的教材。

我的意思不是用 AI 來生成 SwiftUI 程式碼,而是要把 AI 當作輔助學習的工具。這不只是技術實驗,而是我們這個時代學習方式的重大轉變。

身為教育心理學背景出身的人,我在自學這件事情上有不少理論基礎與實際經驗。長期關注我的朋友知道我做過 Podcast、電子報、YouTube,甚至經營付費專欄,都是因為有興趣去摸索,然後逐漸學會的。

AI 工具的出現,讓教學出現了全新的方式。學習計劃與教材可量身訂做、AI 助教可以即時回饋與修正學生的知識、學習過程可以被記錄下來、提供符合大腦機制的反覆練習策略,這些都開啟了學得更好、更有效率的可能性。反過來說,過度依賴 AI 工具,而沒有真正學習,也是一大隱憂。

雖然大部分軟體工程師不見得會需要,但是持續學習是軟體人在職涯上不斷前進的關鍵。所以用 AI 輔助學習是遲早的事。

所以,我現在對於學習新技術,會很積極地觀察和實驗:我們怎麼搭配 AI 工具去學習?

我相信對於願意付費訂閱此專欄的讀者朋友來說,「學習」是你的重要目的。接下來要說明我打算怎樣在「學習使用 AI 工具來學習」進行實驗。

🎓我會實際應用在自學與教學上

我自己「使用 AI 來學習」的實驗題目是 Android 開發。雖然 iOS 開發我做了十多年,但 Android 經驗幾乎是零。讓 AI 用 iOS 知識來教我 Android 開發,應該會是一個很有效的正向學習遷移。

我很榮幸在今年 9 月開始擔任臺灣大學 iOS Club 的講師,會有許多 iOS 開發的基礎課程要上。我不會完全從零開始教 Swift,會搭配實驗「怎麼搭配 AI 工具來學習」這件事情。

學會一樣技能是第一層,能夠教人是第二層。現在有了 AI 工具,教人用 AI 工具學習變成第三層。不用說,這是個巨大的挑戰。我會把重點心得在 13+ 專欄與各位分享,搞不好,可以算做第四層了。

你對於「學習使用 AI 工具來學習」有興趣嗎?那麼請持續訂閱 13+。我會用「使用 AI 工具學習 SwiftUI」為示範主題,希望順便把之前想寫「學習 SwiftUI」一書的「坑」給填起來。

📊關於文章深度與數量

最近我在嘗試寫更有深度的文章。比如 7 月的這幾篇:

不過我也有意識到,相較於其他月份,7 月的文章數明顯較少。我在思考深度與數量的平衡。歡迎告訴我你的偏好。

📝具體變化說明

  • 名稱:iOS Developer+ → 13+
  • 網址:iosdeveloper.plus → ethanhuang13.plus(舊網址會自動轉向)
  • 定位:從「iOS 開發者進階內容」→「技術工作者的進階思維」

以下保持不變:

  • 內容品質:同樣的深度思考和實務經驗分享
  • 更新頻率:每週 1-2 篇的節奏
  • 會員權益:所有訂閱權益完全不變。包括官網登入看全文與電子報、Notion 存取與留言等功能
  • 價格:維持原有收費標準

改名還有一點好處,就是:不受「iOS 開發者」的定位所限制。你可以把「13+」當成一個軟體工作者的職涯分享專欄,並且分享給更多人知道。

👋Hello 新朋友,如果你不認識我的話

我叫 13,是一名台灣的資深軟體工程師,專精 iOS 開發超過 10 年。

我做過什麼?

  • 曾任美商上市公司 iOS 主管
  • 上架過 10+ 個 iOS App,寫過數十個 side projects
  • 發行超過 240 期技術電子報,累積 2700 訂閱者。自稱是台灣的 iOS 開發消息轉發站
  • 錄製 110+ 集 Podcast,分享開發經驗
  • 4 次參加 WWDC 現場,3 次擔任 iPlayground 講者
  • 這是我做過的所有 iOS 公開內容,因為太多了,請另開網頁:https://ethanhuang13.notion.site/

為什麼你會想看我的內容?

實戰經驗分享:我習慣分享實際的踩坑經驗與解決方案。從 iOS 技術選型到團隊管理,從 AI 工具到職涯規劃,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談,供你參考。

不同的觀察視角:我的學術背景是教育心理學與輔導,這讓我在討論技術話題時,會更加留意:

  • 工程師的身心健康和職業傷害
  • 學習方法與策略
  • 團隊協作和溝通技巧
  • 瞭解自身需求、目的、動機

AI 工具使用心得與思考:分享各種開發輔助工具的實用體驗,比如 🔥來玩 Claude Code 吧🤖我的 AI 工具使用現況,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軟體開發工作流程。更重要的是,我關注工程師面對 AI 的衝擊,怎樣調適。

還有很重要的一點,我的寫作風格:我喜歡說「請試試看」,而不是「我是對的」。我喜歡分享,給人參考,但不會強迫讀者一定要接受。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,對於同樣的事情(即使是技術)也會有不同的判斷。

誰適合訂閱?

主要是對 AI 工具有興趣的技術工作者,想了解這些工具在實際開發工作中的表現和影響。另外,我也經常分享自學的方法和心得

資深的 iOS 工程師或已經工作好幾年的開發者,想要更精進自己或在職涯方面發展的話,也很適合訂閱。職涯發展到一定程度,關注技術以外的 soft skill 其實是不可避免的。這部分我在專欄裡寫到蠻多,比如團隊管理經驗工作與生活平衡,非常適合大家來訂閱。

雖然我的技術背景以 iOS 為主,但內容涵蓋軟體開發思維、AI 工具應用、學習方法,偶爾也會分享外商工作和團隊管理的心得,應該適用於大部分的軟體開發者

💳訂閱方式

13+ 的官網是由 Ghost 架設的,預設的付費機制是透過 Stripe。但 Stripe 不支援台灣的銀行帳號,也就是說我無法收款。所以作為 workaround,目前使用 Patreonvocus 這兩個平台來開放訂閱。你可以選擇偏好的平台。

這兩個平台以及 Notion 上都有 13+ 的文章全文,但我更鼓勵讀者到官網 ethanhuang13.plus 閱讀並開啟接收電子報(新會員預設會開啟)。使用你註冊會員的 E-mail 即可登入觀看。

🙏感謝與期許

謝謝你看到這裡。

感謝所有會員一路以來的支持,讓我能夠探索各式各樣不同的主題。有時候我扯得比較遠,但大家都繼續支持。

13+ 的專欄對我來說,最主要的意義是:當我有深度思考或踩坑經驗時,有一個地方讓我分享這些內容。

但我也希望各位付費訂閱的朋友,能夠帶著對你真正有幫助、有價值的東西回去。雖然目前收到的回饋還不多,但每一個回應對我來說都很珍貴。我很歡迎大家回覆電子郵件,或在訂閱的平台上留言,告訴我你想看什麼主題,或是你覺得哪幾篇文章特別有收穫。如果你願意告訴我你需要什麼,或是你覺得什麼最有價值,會讓這個專欄變得更好。

如果你覺得 13+ 對你有幫助,也請你把這個改名公告分享給朋友,讓更多技術人受惠。

改名「13+」對我來說,是誠實面對自己寫作方向的修正。對你來說,代表這個專欄會繼續分享那些你已經喜歡的內容:AI 工具實戰、職涯發展建議、資深工程師的思考模式。

名字變了,但初衷不變:分享對你有幫助的深度內容。

期待在「13+」繼續相會。

13 於 2025/08/06